【緘默手作裁縫教室】第3期招生囉!

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與高林文創基金會合作推出【緘默手作裁縫教室】,期待協助默默們在於本系列課程中學習永續美學概念,實踐車縫技術,並自完成作品中產生成就感,也希望各位能跟家人一起感受與享受藝術表達,用自己的表達方式與步調,讓相處與學習變得舒服 :)

【緘默手作裁縫教室】為高林文創基金會「重縫計畫」系列之一,高林文創基金會持續在永續美學概念推廣領域努力,期待透過廢棄料再利用的宣導與實作設計扎根並落實永續概念於教育上。期待您們的參與及響應!

課程主旨:

  • 培養使用工業平車機的能力
  • 增加手縫的基本操作能力
  • 建立成員們共同的經驗,促進人際信心與交流
  • 家人陪同,讓成員需要時可以安心發問與回饋
  • 在逐漸融入的基礎下,支持用語言/非語言的方式練習表達

課程目標:製作生活小物,並讓家用的布織品永續再利用

課程主題:

  • 平車介紹
  • 車縫練習
  • 束口袋製作
  • 基本手縫
  • 車縫杯墊
  • 拼貼畫製作

課程時間:2024/10/23起,每週三下午 2:00 - 5:00,共 10堂

課程日期:2024/10/23、10/30、11/06、11/13、11/20、11/27、12/04、12/11、12/18、12/25

課程地點:高林文創基金會 (台北市中山區大直街34巷30號)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DYlye

報名資格:

  • 報名者本人須為選擇性緘默症 / 疑似選擇性緘默症者,以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會員及其親友為優先
  • 報名者需有陪同者陪同參與課程,陪同者可以是父母、親友等一位可以安心說話、放鬆相處的對象
  • 課程設計關係,10堂課建議全程參加,將不開放單堂報名
  • 主辦單位保留錄取與否之權利

溫馨提醒:

現場會有不定期的醫師 /心理師陪伴與支持,期望讓學習過程更加輕鬆,請安心報名

補充說明:
  • 若報名人數不足,將延期舉辦。
  • 若於報名後獲錄取,即表示同意主辦單位及協辦單位可於活動中拍照或錄影,拍攝之圖片或影片,日後有可能作為相關活動之宣傳使用。
  • 主辦單位及協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若有相關異動將會另行通知。

選擇性緘默症就醫資源

以下為協會會員推薦之選緘就醫相關醫療院所及醫師/心理師名單,歡迎有需要者參考:

台北

👉邱姵寧醫師
臺北市立關渡醫院

👉張學岺醫師
新田身心診所 

👉吳佑佑醫師
宇寧身心診所

👉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

👉看見心理諮商所

👉用心說心理語言聯合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程霓姿、臨床心理師陳語箴


新北

👉楊緯聖醫師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 

👉星嶼聯合治療所
黃婉婷臨床心理師、呂雨蕎臨床心理師、王儷穎臨床心理師、梁方綺語言治療師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


新竹

👉王明鈺醫師  👉林洪異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 


台中

👉林秀縵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澄田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廖靜芳 
好晴天身心診所

👉臨床心理師楊晞
日希心理成長中心心理治療所


南投

👉林俊媛醫師
草屯療養院 
 


花蓮

👉李卓醫師
花蓮慈濟醫院 

2024選緘親子工作坊將於9/28開始!會員優先報名

協會活動資訊來囉!我們將在9~12月於NPO聚落舉辦一系列親子工作坊,包括兒童美術課程與家長培力講座,歡迎報名參加!

🔹活動時間:9/28、10/26、11/23、12/21,共4次,皆為週六下午2:00~5:00
🔹活動地點:台北NPO聚落 2樓 Impact Forum與Impact Foundry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三段2號,捷運中正紀念堂2號出口7分鐘)
🔹活動內容:兒童美術班 / 授課:王俐璇理事 、 家長培力工作坊 / 主講:池映節
                          社工師 、 Q&A / 主持:邱姵寧醫師
🔹報名費用:選緘會員一次1,000元,非會員一次1,150元,可單次報名,但以4次
                          皆報名者優先錄取;4次皆報名費用折500元,選緘會員3,500元,
                           非會員4,100元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u7ZcEpq1D4eWbCZt8

※詳細資訊請見附圖及報名連結內說明。





選擇性緘默症治療的四層次階梯

 選擇性緘默症其實是一種說話的恐懼症,而所有恐懼症的基本治療方式,都是讓個案慢慢「暴露」於所恐懼的事物,如害怕貓,就先讓個案看看有貓的動物卡通,如果個案產生恐懼的心情,就加上情緒放鬆訓練,等個案克服恐懼、不逃避後,可以給他看一隻可愛的貓卡通圖,看他是否還會害怕。等到個案不害怕貓卡通圖時,就讓他看貓的實體照片,包括各種不同種類的貓照片,如果個案依然感到害怕、恐懼,就再做情緒放鬆訓練。最後,抱一隻貓來讓個案做真實接觸,但是千萬不能一下子靠太近,剛開始時可以先把貓放在門口,讓牠喵喵叫幾聲,等個案不覺得那麼害怕後,就讓貓慢慢靠近,先距離3 公尺、2 公尺, 再來50  公分,等到距離10 公分時,治療師可以說:「妳可以伸出手來摸一下貓的尾巴」( 直接摸頭怕被咬!),接著摸一下貓的肚子,最後就可以摸摸貓咪的頭了!( 那就已經成功克服恐懼了喔!)

 選擇性緘默症在治療時也是要一小步一小步的計劃選緘個案所要暴露的情境與說話的內容,這就是所謂的「階梯式暴露法」或「階梯式去敏感法 」,其中可能涵蓋許多層次與步驟,需要慢慢突破,慢慢進行,太快速推進可是會嚇到選緘兒,讓他累積更多失敗的經驗,他就更沒有說話的勇氣了!

基本上有四個層次的階梯:

1. 行動電源 Fade in and Fade Out ( 悄悄融入法,成功後退出法)
父母必須要親臨現場(如學校), 成為孩童在新環境說話的「行動電源」,因為新的環境容易誘發孩子的焦慮,讓他們難以開口說話,因此需要父母當新環境的行動電源,讓孩子們在新環境「蓄電」克服焦慮,才能開口說話。接著再進一步加入老師,等到孩子能跟老師說話之後,父母才能夠慢慢退出(可先在門口、門外、門外10 公尺、圖書館、在家等下課)。

2. 情境階梯
人數: 先訓練和1 個人說話,再和2-3 人交談,最後和一群人說話。
地點:先在學校外面的早餐店碰面,再到學到校的地下停車場、無人的教室 、操場、班級教室外的走廊、教室內的角落、教室的座位,最後再到講台面對老師、在講台面對同學。

3. 恐懼或喜歡的程度階梯
 可以請孩子寫下班上同學的名字和對他們的喜好程度(如0 至100 分)。喜愛程度分數高 於80分的同學可以先成為訓練孩子說話的對象。

4. 語言使用難易度階梯
可運用在家說話的錄音播放(也要小孩同意喔),讓小朋友習慣自己的聲音,或先用非語言溝通,再用耳語/氣音,慢慢變成單字、短句、長句與對話。治療師固然可以設立「説話的階梯計劃書」,但如果孩子的說話動機不強、不想開口時,也不要氣餒,而是要保持 「 我們有在向一定方向邁進」 的信心,慢慢來,並適時修正喔!

👉選擇性緘默症治療指南:家長、教師和治療師工作手冊 The Selective Mutism Treatment Manual: 靜水流深 Still Waters Run Deep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Kindle Edition

引發焦慮的情境有哪些?用「階梯暴露法」來「去敏感」

 德國心理學教授 Prof.Dr. Christina Schwenck用網路研究,對91位選緘個案家長做問卷調查 ,針對「容易引起選緘個案不說話的情境」之研究統計結果如下:

「人物影響」前三名: 距離個案太靠近的人、權威角色、不熟悉的人( 陌生人)

「地點影響」前三名: 全新不熟悉的地點、人太多的地點、有過負面經驗的地點(如醫療單位、期待他說話的地方)

「活動影響」前幾名:新的活動、運動(游泳 、溜冰、覺得無法掌控或覺得會失敗的活動)、會成為注意焦點的活動、需要說話的活動

因此當遇到這些情境的時候,我們更要一小步一小步的用「階梯暴露法」來「去敏感」這些情境引發的焦慮!要盡量讓個案感覺他可以勝任 新情境的挑戰,而不是讓他累積太多辦不到的失敗經驗!採用「去焦點溝通策略」也很重要,要先讓個案與主要照顧者在獨立的空間互動,治療師先不用和個案有太多眼神接觸,也不要太靠近個案,而是先讓他熟悉環境、放輕鬆。治療師應先與主要照顧者會談,再適時對個案說話,例如,說出他現在正在進行的活動:「你好像很喜歡畫畫」、「你們正在組裝火車鐵軌啊」等等,一開始以建立良好關係為目標!

👉Dr. Christina Schwenck最近的研究為選擇性緘默症與自閉症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Schwenck C, Gensthaler A, Vogel F, Pfeffermann A, Laerum S, Stahl J.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 place, and activity that trigger failure to speak in children with selective mutism.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22 Sep;31(9):1419-1429.

選擇性緘默症的兩大類型

 德國的心理學教授Prof. Dr. Christina Schwenck (Department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and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ßen) 的研究團隊用「法蘭克福選擇性緘默症量表」,讓共899 位家長於線上填寫,最後發現共有629 位的子女有沉默不語的症狀,而有268 位符合選擇性緘默症的診斷。經過網路分析(network analysis)後,發現兩大族群:一種為「迴避型」選擇性緘默症, 另一種為「凍結型 」選擇性緘默症。

Dr. Christina Schwenck於2023 年美國選擇性緘默症年會以及2024 年1 月世界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之網路課程提到:迴避型(avoidance)的選擇性緘默症可以用暴露法及增強物來鼓勵孩童說話( Exposure and Reinforcement)。凍結型(freezing)的選擇性緘默症則適合先暖身,別太過度要求開口,要尊重孩子的緩衝伸展區與輕微的動作活化(若發現孩童在被要求說話時快要凍結、身體僵直無法回應時, 可對孩童說:「去拿某樣物品或玩具」,讓孩童維持在可動的狀態,而非要求孩童馬上開口,也就是讓孩子掌控自己的動作功能,因為説話就是在運用我們口腔肌肉的動作功能,這點對凍結型選緘的治療很重要。

(warm up, no demands, respecting stretching zone & slight motor activation)

參考文獻:Vogel F, Reichert J , Schwenck C. Silence and related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network approach to selective mutism. BMC Psychol. 2022 Nov 16;10(1):271.

👉Pro. Dr. Christina Schwenck 在2022 年世界兒童精神醫學會演講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