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早治療,預後愈好
孩子常因在家正常,以為長大自然好,或缺乏教育和醫療資源,而被忽略。其實愈早治療,預後越好,一旦不語形成長期、固定的行為模式,再來處理就益發困難,並易衍生懼學、社交焦慮、憂鬱症等,直至成人。選緘早療的現況和建議
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2019年12月23日於衛福部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推動小組專案會議,做「選擇性緘默症與早期療育」簡報。
首先由協會理事邱姵寧醫師說明目前選緘治療的現況和建議:
內容摘要:
● 選緘早療效果佳,能避免未來長期困境。2018年挪威研究指出,3-5歲治療成效接近九成,6-9歲降為五成。
● 一般治療模式較無效果,以學校模式為主的認知行為治療證實最有效,主要方法是刺激漸褪法和減敏感法。
● 目前治療的困難:
◎ 治療師需到家裡或到學校治療
◎ 家長需被允許入校協同治療
◎ 老師需以不同的思維理解選緘孩子
● 早療的建議:
◎ 推廣選緘意識(選緘協會的努力)
◎ 及早偵測(小兒科醫師、幼稚園老師、兒童手冊增列選緘)
◎ 轉介早療評估中心(治療師需2-3次的評估暖身時間)
◎ 治療(醫事人員到學校支援、居家治療的適法性,和健保給付點值)
◎ 治療方法的推廣,專業人員的繼續教育
台灣個案分享
接下來由協會理事長黃晶晶和志工佩佩媽媽分享國外資訊和國內個案:個案一:佩佩在心理師、老師和家長合作下,在支持的校園環境,由姊姊同班陪伴,用悄悄融入法一次一小步引導,經過三年終於突破緘默。
個案二:張同學雖一度克服緘默,卻未能持續,甚至陷入完全緘默,所幸在協會邀請的專家協助下恢復聲音,並因充分的考試彈性而錄取大學。
簡報之後,協會收到更多個案的迴響:
蝸牛妹到了人多的地方 開始默默流淚 |
個案四:身為選緘兒的家長及社工,我的孩子並未接受早療,我一路陪伴孩子有兩個觀察:1. 選緘兒若在幼兒園多些觀察,可以早期介入,但幼教老師們對此瞭解不多,孩子因此被疏忽。此外,早療大多是因發展遲緩而進行職能或物理治療,不管是精神科醫生或諮商師對選緘認識不多。2. 在學校系統中透過團隊能有效幫助選緘孩子,但教師、專輔老師、特教老師大部分沒聽過選緘。因此,我認為協助選緘兒不能只靠家長,專業助人工作者都應該對選擇性緘默症多進修。
選緘的早療成效佳,可避免未來的困境,期盼將實證治療模式納入制度。除了及早協助孩子,對於選緘延續至青少年以上者,也盼協助其受教、應考和就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