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個臨床醫師我個人的經驗來說, 極度焦慮、恐懼說話的孩子,在治療上的態度、策略、方法,是有別於 一般適用於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和自閉症的行為治療模式。我們行為治療的三個原則:標的行為、示範、增強物的做法,在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是行不通的。一般孩子的治療,選定了一個標的行為後,我們會示範提示給他看。他願意達到這個標的行為,我們就給他增強物;他不願意,我們就拉著他的手示範給他看,讓他有模仿的機會。治療時的互動關係就是像跳國標舞一樣,孩子退一步、我們進一步, 他退三步、我們進三步。但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你要協助他說話的過程,如果他退了一步,你千萬不要再進一步,他因為他絕對會退萬步不言,因為恐懼已經淹沒他了!
所以,不同診斷疾病,有不同的治療方針和方法 。這在教育界,我們叫作因材施教;而在醫學界,我們叫做實證醫學,不同疾病用不同但有效的方法治療。今天,我們就是要來學習,用更精緻化、更細緻化的方法,來對待不同診斷的孩子。以及整合孩子各環境中的貴人,包括:家長、學校老師和治療師的合作,才能協助我們的孩子,能夠更自在的在社會中適應。
再來要介紹今天的主角Dr. Ruth Perednik。Ruth的人生經歷非常多元,他大學畢業於倫敦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的是依附理論,還有教育研究碩士。之後,他遠赴阿根廷,擔任學校老師以及講師,後來又遠赴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做研究。他的孩子有了選擇性緘默症的問題之後,他不但幫助自己孩子,更治療了1,000多個選擇性緘默的孩子。Ruth有家長、老師以及治療師三重身份,讓她可以深刻理解家長的心路歷程、老師的引導方式,以及治療策略的成效。她能夠充分的了解每一種角色互動時的立場、優勢、限制和為難。她能夠發展出這套治療模式,可說是因緣際會,也是萬中選一的演講者了!

邱姵寧/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協會理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