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治療的四層次階梯

 選擇性緘默症其實是一種說話的恐懼症,而所有恐懼症的基本治療方式,都是讓個案慢慢「暴露」於所恐懼的事物,如害怕貓,就先讓個案看看有貓的動物卡通,如果個案產生恐懼的心情,就加上情緒放鬆訓練,等個案克服恐懼、不逃避後,可以給他看一隻可愛的貓卡通圖,看他是否還會害怕。等到個案不害怕貓卡通圖時,就讓他看貓的實體照片,包括各種不同種類的貓照片,如果個案依然感到害怕、恐懼,就再做情緒放鬆訓練。最後,抱一隻貓來讓個案做真實接觸,但是千萬不能一下子靠太近,剛開始時可以先把貓放在門口,讓牠喵喵叫幾聲,等個案不覺得那麼害怕後,就讓貓慢慢靠近,先距離3 公尺、2 公尺, 再來50  公分,等到距離10 公分時,治療師可以說:「妳可以伸出手來摸一下貓的尾巴」( 直接摸頭怕被咬!),接著摸一下貓的肚子,最後就可以摸摸貓咪的頭了!( 那就已經成功克服恐懼了喔!)

 選擇性緘默症在治療時也是要一小步一小步的計劃選緘個案所要暴露的情境與說話的內容,這就是所謂的「階梯式暴露法」或「階梯式去敏感法 」,其中可能涵蓋許多層次與步驟,需要慢慢突破,慢慢進行,太快速推進可是會嚇到選緘兒,讓他累積更多失敗的經驗,他就更沒有說話的勇氣了!

基本上有四個層次的階梯:

1. 行動電源 Fade in and Fade Out ( 悄悄融入法,成功後退出法)
父母必須要親臨現場(如學校), 成為孩童在新環境說話的「行動電源」,因為新的環境容易誘發孩子的焦慮,讓他們難以開口說話,因此需要父母當新環境的行動電源,讓孩子們在新環境「蓄電」克服焦慮,才能開口說話。接著再進一步加入老師,等到孩子能跟老師說話之後,父母才能夠慢慢退出(可先在門口、門外、門外10 公尺、圖書館、在家等下課)。

2. 情境階梯
人數: 先訓練和1 個人說話,再和2-3 人交談,最後和一群人說話。
地點:先在學校外面的早餐店碰面,再到學到校的地下停車場、無人的教室 、操場、班級教室外的走廊、教室內的角落、教室的座位,最後再到講台面對老師、在講台面對同學。

3. 恐懼或喜歡的程度階梯
 可以請孩子寫下班上同學的名字和對他們的喜好程度(如0 至100 分)。喜愛程度分數高 於80分的同學可以先成為訓練孩子說話的對象。

4. 語言使用難易度階梯
可運用在家說話的錄音播放(也要小孩同意喔),讓小朋友習慣自己的聲音,或先用非語言溝通,再用耳語/氣音,慢慢變成單字、短句、長句與對話。治療師固然可以設立「説話的階梯計劃書」,但如果孩子的說話動機不強、不想開口時,也不要氣餒,而是要保持 「 我們有在向一定方向邁進」 的信心,慢慢來,並適時修正喔!

👉選擇性緘默症治療指南:家長、教師和治療師工作手冊 The Selective Mutism Treatment Manual: 靜水流深 Still Waters Run Deep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Kindle Edition

引發焦慮的情境有哪些?用「階梯暴露法」來「去敏感」

 德國心理學教授 Prof.Dr. Christina Schwenck用網路研究,對91位選緘個案家長做問卷調查 ,針對「容易引起選緘個案不說話的情境」之研究統計結果如下:

「人物影響」前三名: 距離個案太靠近的人、權威角色、不熟悉的人( 陌生人)

「地點影響」前三名: 全新不熟悉的地點、人太多的地點、有過負面經驗的地點(如醫療單位、期待他說話的地方)

「活動影響」前幾名:新的活動、運動(游泳 、溜冰、覺得無法掌控或覺得會失敗的活動)、會成為注意焦點的活動、需要說話的活動

因此當遇到這些情境的時候,我們更要一小步一小步的用「階梯暴露法」來「去敏感」這些情境引發的焦慮!要盡量讓個案感覺他可以勝任 新情境的挑戰,而不是讓他累積太多辦不到的失敗經驗!採用「去焦點溝通策略」也很重要,要先讓個案與主要照顧者在獨立的空間互動,治療師先不用和個案有太多眼神接觸,也不要太靠近個案,而是先讓他熟悉環境、放輕鬆。治療師應先與主要照顧者會談,再適時對個案說話,例如,說出他現在正在進行的活動:「你好像很喜歡畫畫」、「你們正在組裝火車鐵軌啊」等等,一開始以建立良好關係為目標!

👉Dr. Christina Schwenck最近的研究為選擇性緘默症與自閉症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Schwenck C, Gensthaler A, Vogel F, Pfeffermann A, Laerum S, Stahl J.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 place, and activity that trigger failure to speak in children with selective mutism.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22 Sep;31(9):1419-1429.

選擇性緘默症的兩大類型

 德國的心理學教授Prof. Dr. Christina Schwenck (Department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and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ßen) 的研究團隊用「法蘭克福選擇性緘默症量表」,讓共899 位家長於線上填寫,最後發現共有629 位的子女有沉默不語的症狀,而有268 位符合選擇性緘默症的診斷。經過網路分析(network analysis)後,發現兩大族群:一種為「迴避型」選擇性緘默症, 另一種為「凍結型 」選擇性緘默症。

Dr. Christina Schwenck於2023 年美國選擇性緘默症年會以及2024 年1 月世界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之網路課程提到:迴避型(avoidance)的選擇性緘默症可以用暴露法及增強物來鼓勵孩童說話( Exposure and Reinforcement)。凍結型(freezing)的選擇性緘默症則適合先暖身,別太過度要求開口,要尊重孩子的緩衝伸展區與輕微的動作活化(若發現孩童在被要求說話時快要凍結、身體僵直無法回應時, 可對孩童說:「去拿某樣物品或玩具」,讓孩童維持在可動的狀態,而非要求孩童馬上開口,也就是讓孩子掌控自己的動作功能,因為説話就是在運用我們口腔肌肉的動作功能,這點對凍結型選緘的治療很重要。

(warm up, no demands, respecting stretching zone & slight motor activation)

參考文獻:Vogel F, Reichert J , Schwenck C. Silence and related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network approach to selective mutism. BMC Psychol. 2022 Nov 16;10(1):271.

👉Pro. Dr. Christina Schwenck 在2022 年世界兒童精神醫學會演講的介紹

法蘭克福選擇性緘默症量表

兒童精神醫學的診斷常常會需要許多的量表。選擇性緘默症也有各國的評估量表,量表本身的項目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孩子有哪些症狀需要克服喔!

其中的法蘭克福選擇性緘默症量表(見下方連結)有分年齡層(3-7 歲、6-11 歲、12-18 歲),量表評估項目也有分一般說話的表現,以及在家裡的、在公共場合的和在學校的說話表現,量表也可以當作治療的指標以及成效。

👉Frankfurt 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Selective Mutism (FSSM)
(目前沒有中文版,可以用Google翻譯成中文喔!)

有關選緘青年就業問題

選緘青年有些仍然害怕在眾人面前說話,就算勇敢開口對話也害怕說錯話,也擔心很多事情處理不好 ,造成工作時躊躇不前、動作變慢或是有人群恐懼、社交焦慮的問題 ,進而影響選緘青年的職業生涯發展!!可能很多青年就會選擇比較不需要接觸人群 、比較不依賴口語溝通的工作,其實這對個人職業選擇的範圍與陞遷都是有影響的!如果真的很難克服這些困難,就業遇到瓶頸時,可以到大型醫療院所的職能治療部門接受職能評估與訓練喔!

社會資源的部份,過去只有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患者才有政府的就業輔導服務 ,現在勞動部擴大適用範圍,期待能提供選緘青年就職時更多幫助!!

👉「職務再設計」放寬特教生、精神病人適用 約20萬人受惠

「我的優勢第一」&「我的優勢卡」

「我的優勢第一」是由斯基亞里蒂教授(Dr. Verónica Schiariti)於 2020 年起,從加拿大逐漸推廣至全球各個國家的一個倡議活動。藉此讓特殊需求兒童與成人之自我表達意見及需求能受到重視;以使用正向語言的世界影響力,改變社會對於障礙者的預設立場。目前在台灣,「我的優勢第一」以接受早療以及特殊教育的兒童為主要推動對象,希望在孩子進入幼兒園與小學時,能讓接觸孩子的師長,先注意到孩子的優勢,進而了解孩子的需求以支持其融合與學習。

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因為害怕說話,不敢表達自我,反而在學校的環境裡無法將真正的優勢被看見被引導。如果能夠導入「我的優勢卡」的理念,讓孩子的優勢與潛能被鼓勵被引導與發揮,更能讓孩子有自信地學習與成長!

👉我的優勢卡
https://www.fcdd.org.tw/publication/6

👉【我的優勢第一]看見優勢 提升參與 我的優勢卡推廣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94342698145733/?mibextid=K35XfP